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一、说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选自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课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第二部分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全文洋溢着一种天真的童趣,表现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要想深入把握文章主旨,必须先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当时鲁迅45岁,正处在一生之中最辛苦辗转的时候,由于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由北京南下厦门,又从厦门来到广州,思想及其苦闷,自称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他用了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的生活,希望“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犀利泼辣的文风,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语言。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文中“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洋洋洒洒两千余字,却能紧扣意旨,读来轻松愉快,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生活,这一部分是描写儿童在自然中的乐趣,重在表述自然给孩子的启示和快乐。原本只是个野草园,鲁迅先生却把它看作“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因为他在这里可以欣赏春夏秋百草园的自然风物之新奇,倾听美女蛇传说之神秘,体验雪天里百草园捕鸟之快乐。这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针对这部分内容特点,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概括文中写到的这几件有限的趣事,然后运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在品味生动的描写语句过程中,体会百草园中景物描写的精彩,紧扣住我的乐园,去感受鲁迅在那儿度过的有着无限趣味的生活。在对百草园的回忆作了非常节制的叙述以后,鲁迅用了一种情境突转的手法,在这种对自然的叙述渐入佳境时,在情绪达到高潮时,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文章在此处用一个过渡句,三个“也许”连用,写出我猜测被送进学堂的原因,他用儿童似的口吻,表达出了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的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适合运用个别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文章第三部分写的是他在三味书屋里快乐的读书生活,鲁迅在考取南京路矿学堂以前,在这里生活了六年,三味书屋给他留下深刻地印象,旧式的私塾教育其实是很枯燥无味的,文中只选取了几个片段,就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把少年时期的读书和玩耍生活写得兴趣盎然。三味书屋中的乐趣都是围绕着寿镜吾先生发生的,一个45岁的人还详细记得去先生家的路和当年拜师的情景,这本身就是温馨的回忆。“我”早听说先生是本城中极博学的人,可为什么他不回答“我”的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还很不高兴以至面带怒色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最初对老师学识的怀疑,在懵懂中“我”似乎又明白了做一个学生应守的规矩。私塾的学习是紧张而枯燥的,“老师是不是很令人讨厌呢?他的质朴、方正体现在哪儿呢?我的生活快乐吗?”学生读到这一部分很自然得会产生这些疑问。从文章里写的几个片段可以看出,其实三味书屋里儿童的欢乐和趣味仍然被“我们”创造出来了,例如自己给自己安排课间休息,捉了苍蝇喂蚂蚁,寻蝉蜕等,上课时欣赏师生读书的乐趣,开小差画画的自娱自乐。老师也不是不可爱,同窗去园子玩不是不可以,太久则不行;一同回去,不行;有戒尺却不常用;罚跪,却也不常用,总不过瞪几眼。这些对私塾老师的回忆、对后园的探究之趣,组成了我对学生生活快乐的回忆。这一部分可以运用质疑法,抓住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两点来探究,引领学生们深入理解三味书屋紧张枯燥又生动有趣的生活,在心中建构一个既严厉又不失儒雅的学究老师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实现了从儿童到少年的转变,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出了自己的体验,这体现了一个人成长的快乐,通过在两地生活玩耍的内容的比较,不难发现,学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