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我们都是公民》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并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使学生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即公民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和保护的个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使学生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懂得作为新一代公民,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质。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具有自觉提升自己公民意识的动力和行为。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从感情上热爱自己的国家;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所具有的法律关系;初步养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理念和态度。重视公民意识的自我形成和公民素质的自我提高,深化国家观念,提高个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民主意识,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观念,养成学法、守法、护法的好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国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问:你是哪个国家的人?这实际是在问:你是哪国公民?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公民。那什么是公民?什么又是中国公民?公民与国籍有什么关系?公民身份又有哪些内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讨论:怎样才算拥有一国公民资格?(二)公民身份的确认1.公民。(1)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个人具有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公民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2)中国公民: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举例:张某是湖北宜昌人,出国留学后被美国一所大学聘用,现已取得美国国籍,并长期在美国定居。张某是(美国公民)。注意:每个社会成员,除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管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中国公民。2.国籍。(1)定义: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2)我国法律对国籍的有关规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我国法律规定”,同时,我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思考: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吗?为什么?练习:课本P2,“情境研讨”。小组交流:上述对公民身份的看法哪些是准确的?哪些是不准确的?说说你的依据。讨论:正确理解公民、人民、国民的涵义。(三)公民身份的内涵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新闻回放”,设计情境问题:(1)你能说说当时受阻于国外机场时的情景和感受吗?(2)你是怎样想到向祖国求助的?(3)回到祖国你有什么感受?(4)这件事给你什么教益?(5)以后有机会你还会选择出国旅游吗?(6)你对其他准备出国旅游的同胞们有什么建议?2.小结:我们是中国公民,祖国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强大后盾,所以我们要有“国家观念”。3.公民身份的内涵:(1)公民身份表示个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3)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4)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5)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6)公民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四)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一要树立国家观念;二要培养坚定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三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1.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树立国家观念?(2)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3)为什么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2.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做个合格公民。3.课本P7“个案研讨”:以“一个中学生的故事”为话题,说一段话。要做一个合格公民,不仅要树立国家观念、民主观念、道德观念、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还要将这些观念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个中学生以行动关心当地存在的社会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