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复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3节,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概述”这一行为动词,体现了本课目标的制定应该以理解为主。这一课时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DNA复制方式的发现是选学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方面不作重点。“DNA的复制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提出了解旋酶、DNA聚合酶,这样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DNA在复制过程中各种酶的作用,理解DNA怎样由一个个小的单位精确地复制出复杂而又独一无二的双螺旋结构。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DNA结构等相关内容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课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会感到有一点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外,还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能力。三、教学过程1、引入问题: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为何会有这样的过程呢?以复印机对纸张文字的过程作为材料,引发学生对DNA复制方式的思考,引出DNA分子复制存在的三种假说(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弥散复制)2、探讨问题,模拟探索问题:DNA分子肉眼看不见,那么该如何研究才能确定是哪种复制方式?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同位标记法,教师介绍密度梯度离心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导出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进一步把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复印做对比,强调半保留复制后亲代DNA分子将不复存在,而是分别进入二条子代DNA分子中,得出DNA复制的定义。3、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突破DNA复制过程的难点学生自学课本上DNA复制过程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讲出的DNA复制的过程。归纳DNA复制的时间、场所、条件等信息4、总结分析,指出DNA复制的意义5、DNA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DNA复制时间场所条件原则结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