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综合思维)2.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实践力)3.从区域视角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区域认知)4.通过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期人类活动与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采集—狩猎社会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限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农业社会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和谐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应运而生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向生态化、低碳化、循环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易误辨析]1.采猎文明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出。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采猎文明时期,人口数量少,人们的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影响强度不大,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2.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1力的发展。知识清单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1)传统发展观念①往往只片面追求解决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②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③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3)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②内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③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特点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果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资源类型可持续利用措施2土地资源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水资源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海洋资源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境污染治理等(3)环境污染的治理①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②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4)生态保护①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②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易误辨析]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经济增长。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因而只能说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2.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