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定义与命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组成的,命题具有真假性.2.能力目标: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通过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性,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性,使学生感受事物是矛盾与统一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难点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我们知道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通过分组讨论发现: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叙述的;每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这五个命题的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上面的五个命题中,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如:上面的命题(2)中,如果引出的部分“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结论.命题(4)中,如果引出的部分“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这个四边形是矩形”是结论.命题(5)中,如果引出的部分“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这个四边形是菱形”是结论.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如:“同角的余角相等”,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析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同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注意: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3.变式训练,巩固提高(1)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①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②如果a>b,b>c,那么a=c;③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⑤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答案:①的条件是:两个角相等,结论是:它们是对顶角.②的条件是:a>b,b>c,结论是:a=c.③的条件是: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结论是:这两个三角形全等.④的条件是: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结论是: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⑤的题设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是: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2)上述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答案:第③、④、⑤个命题是正确的.第①、②个命题是不正确的.如图6.2(1),∠1=∠2,从图形中可知∠1与∠2不是对顶角.所以第①个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是错误的.第②个命题中的a取6,b取3,c取2,这样可知:a与c是不相等的.所以第②个命题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truestatement),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falsestatement).由大家刚才分析可以知道: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counterexample).注意:对于假命题并不要求,在题设成立时,结论一定错误.事实上,只要你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了.因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那一个正确的命题如何证实呢?大家来想一想: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看课本P182~~~P184的对话.其实,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公元前3世纪,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