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二、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及战争视频等资料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层层剥笋法。利用学生好奇心理与欲望强的心理特征,层层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恰当点拨,步步推进,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习,学会依据不同史料,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评价;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关于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应到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2)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3)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在本课的讲授中我主要运用视频教学、史料教学、动漫PPT/思维导图等技术辅助教学。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欣赏电影《鸦片战争》片断,起到凝神起兴作用。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历史的隧道。授课过程中,利用古代图片、历史资料再现历史背景,使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利用计量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图表说明事实;利用动漫PPT增加教学过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师生共建本课知识体系,以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结尾通过图片配上音乐、文字让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接受历史的教训,从教训中得到启示。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播放《鸦片战争》片段观看视频片段凝神起兴。视频、PPT讲授引起学生兴趣之后,打出一组图片资料,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局势,,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读材料,看图片思考、回答PPT图片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个性化疑难进行探讨,指导学生思考,最后进行总结。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多媒体建构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知识点,完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