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选自《左传》,它让我们看到战国时期策士的风采。这些人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很多是孤胆英雄,而且能言善辩,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言行有很多地方值得后人学习。2、解析: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全文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情节起伏跌宕,详略得当,说理透彻,学习时要仔细品味。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反复朗读,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解析:文言文重在阅读,在读背的过程中把握基础知识,进而了解本文清晰流畅,富有哲理思辨的特点,同时探讨个本文的主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在诵读过程中抓住鉴赏点,分析作者行文的妙处,在分析品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把握文章主题内容,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重视朗读环节,通过反复阅读及理解课文。2、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把握课文主题。3、文言文难度较大,重视学生课后的巩固练习。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设计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情境导入反复阅读讲解字词梳理文意课文小结练习巩固合作探究把握主题阅读强化加强理解(二)教学情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1.情境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以情披文。师生活动:教师介绍《左传》的有关知识,由此引出作者简介,学生做笔记。明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3、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2.阅读师生活动:<1>播放录音,学生注意勾画疑难字词。<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词。<3>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简单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强化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3.疏通文意精读课文,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