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涵盖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约27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线索明晰,主干突出,但是理论认识难度较大,知识要点难点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材料的补充,做到史论结合。二、学生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涉及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我国经发展的历史进程,学生相对熟悉,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上面,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还有部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存在误区。因此,在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过度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化运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状况等史实的概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1956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前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取得了成就,也留下了教训,值得后人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把握历史特征和比较历史现象异同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在本课教学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件当中充分运用音频资料。比如用音频导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比如一五计划时期广大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场面,三大改造时期人民积极入社的情景等,使学生充分感受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量史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数字图表的作用,比如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存在的经济成分的比例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大改造以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充分运用视频资料,在教授中共八大时,插入八大会议概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认识能力和兴趣。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播放音频《社会主义好》,和这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图片。思考:这些资料反映了那一时期的那些历史事件。音频和图片讲授第一篇:追寻探索之路运用坐标系整体感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第二篇:忆甜思苦寻足迹呈现资料,使学生认识过度时期,一五计划的重点、成就,三大改造,目的,内容和方式。认识中共八大,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总方整体感知历程课堂探究小组讨论分析史料,自主得出结论。数字图标多媒体视频数字图表文字史料对比针。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革对经济的破坏。第三篇:理性思辨与思考通过图表的展示,使学生充分认识经验教训。总结展示思维导图,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利用相关软件组织图表评价展示相关试题学生分析题目,进行检测。多媒体图表资料。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本节课尝试了很多授课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图片史料和音频视频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史料不仅仅是文字材料,还包括图片和音频视频等资料。另外,音视频资料的展示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符合高中学生对趣味化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积极展示合作成果,有效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科学研究精神等,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