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赤壁赋课时3授课班级考点、知识点表达运用E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难点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背诵课文难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四、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的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听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⑵检查男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⑶检查女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按《优化》提示,可将课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明确: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五、分析第一段:⑴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六、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