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时间参加人员地点主备人课题核舟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合理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2)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了解核舟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2)文章中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刻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增进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重、难点即考点分析教学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教学难点: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具使用教学环节安排备注一、检查作业,学生展示交流,师点评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核舟记》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文章结构严谨、精巧,语言精炼、生动,时称“奇文”。今天我们一起探讨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对比学习第一部分、第六部分1、学生再读第1段和第6段,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句中“奇巧”二字是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王叔远“奇巧”的?点拨:雕刻材料微小――“径寸之木”雕刻范围广――“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雕刻技术精湛――“罔不因势象形”(2)第6段是怎样与“奇巧”相照应的?点拨:统计了“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所刻东西之多,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强调“核舟”体积之小,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对这件工艺品表示了高度的赞叹,与“奇巧”一语遥相呼应。(二)第二部分1、学生再读第2-5段,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了解说明对象: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点拨:说明对象是核舟。这篇文章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2)掌握事物特征:①核舟的作者是谁?②哪一个词概括了他雕刻艺术的特点?③主体部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点拨:Ⅰ、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启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可见“奇巧”。Ⅱ、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Ⅲ、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间,动静对照,相映成趣,可见“奇巧”。Ⅳ、“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的“奇巧”。2、理清说明顺序:(1)自读课文,找出显示说明顺序的词语点拨:中轩敞者――船头――舟尾――船背(2)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上:箬篷正左右:小窗八扇中间(船舱)启窗:雕栏相望面闭之: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头(游览者):左黄、中苏、右佛印舟尾(舟子):楫左右各一人背面船背:刻字点拨:按照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四、品味语言:理解下列语句细致、生动的特点。(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点拨:(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他们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洒脱不羁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鲜明的对比。(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妙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就连雕刻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