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过程与方法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二、主体知识梳理(一)明清经济发展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②最后的盛世:小组讨论:③发展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配合图片、材料解说: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手工业:粉彩镂空转心瓶、仿宋官窑兽耳瓶、朝鲜青花云龙瓶、明琉璃人身鱼尾瓦商业:明《皇都积胜图》、《北京前门商业区》、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晋商——乔致庸》材料:《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对外贸易:明《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反映了什么?18世纪的广州港口: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一向排在全球前两名。国内市场相当发达,两省之间的贸易额往往超过欧洲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正如斯密所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等于欧洲所有国家国内市场的总和。因此相对来说,外贸对明清就远不如对欧洲国家那样重要。(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了解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设问:①近代化含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思考回答问题: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2、你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Tips: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城市化;(设计意图:解释清楚“近代化”的概念)②表现:社会经济观念思想情景剧引导得出结论:第一幕:(市场中)→特点一: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第二幕:(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特点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第三幕:(一家客栈里)→特点三:“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地位提高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特点四: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较能理解的方式,具体化一些抽象的概念)(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设问:①落后的原因:材料一:19世纪前期马克思曾预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