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辛弃疾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2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5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学习目标6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1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遍,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袖,揾英雄泪?概括本词的特征豪而不放,壮中见悲14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思考:1、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2、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15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登临所想(用典抒情)16体会感情,感受形象1.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17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18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