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通史融通一、中国古代史阶段一——先秦、秦汉中华文明起源、春秋战国变动与秦汉大一统阶段特征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要点时空定位阶段融会贯通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先秦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在井田制下,土地归周王所有,以此为前提,周王才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推行分封制。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分封制也瓦解了。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3.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典型特征。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特别是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加速了各地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也要求统治者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到摧残;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儒学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深受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阶段二——三国到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文化多元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阶段特征概述魏晋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趋势加强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开始出现。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要点时空定位阶段融会贯通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战乱频繁,使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南方地区环境相对安定,江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佛教、道教得到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南北方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南北方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2.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制。它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2)经济制度①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②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③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