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福建检查)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读下图,完成1~2题。1.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2.在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溶蚀桥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第2题,蘑菇石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答案:1.C2.D(2013·合肥市高三调研)下面的左图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3~5题。3.左图所示岩层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A.a、b、c、dB.b、c、d、aC.c、d、a、bD.d、a、b、c4.右图所示甲、乙、丙、丁中,代表岩浆岩的是()A.甲B.乙C.丙D.丁5.形成左图所示地下洞穴的地质作用主要属于()A.①B.②C.⑤D.⑥解析:第3题,就沉积岩c、d来讲,c在下层,年龄老于d层,岩层a穿过c、d岩层,岩层a比c、d形成晚,岩层b又将岩层a切断,说明b形成晚于a,综合可知a、b、c、d四岩层由老到新为c、d、a、b。第4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甲、乙、丙、丁、戊依次是变质岩、岩浆、岩浆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第5题,石灰岩中的洞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应该选C。答案:3.C4.C5.C(2013·泾县中学第三次月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三大类岩石。回答6~7题。6.关于图中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e环节在海岸带地区主要为侵蚀作用B.g环节属于内力作用C.i、h、④三环节分别属于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D.②③两种岩石可以相互转化7.若乙处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则()A.汛期时e环节输送量减少B.h、k环节加强C.i处岩块上升加速D.甲处泥沙淤积增强解析:第6题,e环节在海岸带地区主要为沉积作用;g环节为固结成岩作用,不属于内力作用;①、②、③代表三大类岩石,则分别为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岩浆岩可转化为变质岩,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第7题,若乙处植被遭到破坏,则保持水土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甲处淤积严重。h、k环节的变质作用和i处岩块升降均为内力作用,与地表植被状况无关。答案:6.C7.D(2013·武汉三中期末考试)读图,回答8~9题。8.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9.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A.从变质岩到岩浆岩B.从沉积岩到变质岩C.从岩浆岩到沉积物D.从岩浆岩到变质岩解析:第8题,④为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9题,③为火山,①为流水侵蚀,②为流水堆积。结合选项可知C项正确。答案:8.D9.C10.(2012·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岩层的形成与内外力作用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岩层首先形成,然后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接着发生了沉积形成沉积岩Ⅰ,又发生了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伴随着发生的地质作用是(甲褶皱形成后)上升运动(外力侵蚀)—下降运动(沉积)—岩浆侵入(花岗岩形成)。(2013·江西临川一中模拟)下图为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飞行器拍摄的火星表面景观图,图中近圆形景观直径约为800米,据此回答1~2题。1.图中中心地区网格状景观形成的主导作用可能是()A.风力侵蚀B.风力堆积C.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2.P地附近没有形成图中中心地区网格状景观的原因是()A.岩石颗粒小B.土层较薄C.坡度较大D.地形平坦解析:第1题,火星上没有液态水,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作用;图中网格状景观类似于沙垄景观,推测可能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第2题,坡度大导致沙土难以在此堆积,所以在P处没有形成图中网格状景观。答案:1.B2.C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判断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4.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的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页岩属于变质岩B.花岗岩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