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知课文内容,复述登峰概况。2、学习通讯的文体特点,叙事的详略安排。3、反复诵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在特定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复述法、讨论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中国登山健儿大无畏的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教学重点1分析典型人物,学习高尚品格。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登山的艰难。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情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本着新颖、实用、科学、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新理念,符合学生的目前学情,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教学简明流程一、课前激趣幻灯片1:观赏一张幻灯,里面的一张图片是珠峰,珠峰之中都有一个阶梯上面写时间和具体的攀登者,简单回顾登珠峰的历史,然后教师指出:雄伟、高傲的世界最高峰布满了征服者的足迹,引出中国队员征服珠峰的历史,首次登上地球之巅的又是谁呢?来出示课题,并且让学生在课题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事件。二、说功绩如果让你去评价他们的功绩,你会用哪个词?作者对他们的高度的评价用了哪句话?出示: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直接最高峰的壮举问:能否将创举改成壮举?学生交流明确: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是什么苦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继续问:在征服的过程中他们对于困难是否有过精确的估计?没有估计到的是哪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克服的?三、品艰辛1、突击主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70米2、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3、向顶峰进军时遇到了天黑、缺氧学生找到这三句表明登山队员在征服过程中没有精确估算到的困难用圈点法找出表示困难的句子,进行朗读品析。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第6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谈了自己的感受后,反复的朗读)四、悟精神“无限风光在险峰”,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也留下道道障碍,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学生交流,重点品读刘连满甘为人梯和留氧气的片断幻灯片:欣赏登山英雄幻灯片:学习典型人物刘连满,感悟他的生命之光,体会他的人格魅力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他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一往无前。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下面时间请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阅读文章,重点放在刘连满身上,讨论1:文章重点写了教练刘连满的哪些事迹呢?刘连满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甘为人梯留氧写信(学生反复诵读第6—16自然段)讨论2:假如你是刘连满,你会中途退出吗?教师总结幻灯片:英雄访谈幻灯片:献诗赞美40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英雄而今已年过花甲,他们的近况如何呢?大家一定和我一样关注他们。师:英雄遭遇困顿,却无怨无悔。你们看,这是一个心胸多么开阔的人呀。比大地更广阔的是什么?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什么?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什么?是人的心灵!这是他那一代人特有的人生态度。纯朴的人传统的人生态度。v你给队友留下的不仅是一瓶氧气,v更是;v生活没有给你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