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第二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突破传统的经济模式,开辟一条促进资本主义的新路子。这一课,主要围绕着列宁、斯大林时代,如何在政治和经济、军事等危机挑战下,认识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道路,对经济体制做出创新和调整,以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本课的重点是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教学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教学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二、学生分析在初中及其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十月革命、苏联电影、歌曲、人物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如何深入历史,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的角度出发,思考经济政策的创新和调整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政策做出客观的评价则比较困难。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2)进而较为客观地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2.过程与方法。(1)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要有清晰的认识;(2)从中感悟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2)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四、教学环境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R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1、微课程《新经济政策》,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2、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利用视频《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观看视频,体会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PPT视频、探究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个性化疑难进行探讨,提出必须讨论的典型疑难(重点)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PPT,学生可以回看,暂停课前微视频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互评PPT建构体系教师展示概念图的基本架构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图研讨疑难,当堂解决明确讨论疑难题目,必讨论,个性化疑难学生讨论展示解决疑难历史启示和感悟学生体会,体验,感受,情感升华PPT作业,学生历史思维训练教师针对重点和学生的思维难点,设计典型题目学生完成PPT上的训练PPT七、教学特色200字左右1.提前观看微课程,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微课中既有视频提升学生趣味性,同时又能明确疑难所在,这样就能在正式讲课中有针对性听讲。。2.设置丰富多样的史料,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即“论从史出”。并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针对目前高中教学考查学生能力这一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