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阶段,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二、学生分析高一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历史特别是现代史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通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往往停留在对历史表象的再认识,历史思维能力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借助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构建翻转课堂,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性阐释,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提高学科素养。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3.通过对黄花起义和武昌首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志士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视频、图片、漫画等多媒体技术,既丰富课堂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效果的直观清晰。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图片创设情境问题,使学生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播放武昌起义和走进共和等视频,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出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孙中山让位的原因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图片导入教师设问: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思考回答网络、图片讲授本课分为背景、过程、评价、感悟四个模块来讲述结合教材、学案,积极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认真分析相关的材料探究出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孙中山让位的原因分为四个小组,、讨论探究,形成结论查阅资料,引用史学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形成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认识。课堂小结知识与能力思维导图学生对本课梳理思维导图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本课重新整合了教材,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