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开启了大门,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内容在本专题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的封建时代,而且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2、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袁世凯篡权二、学生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涉及,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史实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有些知识可以简化或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历史的评价欠缺理性分析;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高一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为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对孙中山较为熟悉,但对革命志士的感情较为空洞,高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学将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生目标、生活态度产生直接影响,为此,有待通过系统有效的学习,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三、教学目标1、结合视频、教材并分析图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爆发。2、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3、通过创设情境,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4、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革命斗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导入部分:播出《民族辉煌》音乐主旋律和分幕切入历史巨变图片,渲染课堂气氛。预期效果:让学生感知具体、真实的历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带着他们走进那段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起到感官性课堂聚焦的作用,为后续教学营造情感氛围。再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问题,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开端。2、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播放一个小视频,38秒的时间,让学生提炼信息。预期效果: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史料,可以使学生在走进教材的同时又超越教材,在感知历史的同时去感悟知识,既培养了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3、针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本课运用了flash动态地图来展示,直观,具体。预期效果:把久远的历史、较长的战争场景,浓缩在几秒钟的flash动态地图里,有强烈的感官性和直观性,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4、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通过辨析题,“历史学家胡绳认为:如果脱离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看,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这个问题的合作探究,进入课堂小结,紧跟《民族辉煌》的高潮音乐和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图片。预期效果:这个把学生引向多角度思维的探究题,把课堂的节奏推向了高潮,这时候用只有15秒的《民族辉煌》的高潮音乐很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播放《民族辉煌》音乐的主旋律和分幕切入历史巨变的图片展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