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本课例系葛维春主持的安徽省科学规划课题“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个案与机制研究”成果,获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阜阳高师学报》。课例作者管东奎,系该课题组核心成员,阜阳市教坛新星。)设计理念: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很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并内化为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我继续坚持文言文以读为主,积累为重点的理念。并以板块的模式,展示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和读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课文分析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一篇文章。3、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随着学生读的不断深入,分析课文,感悟主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求学之志和劝勉之情。2、学习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感知文中作者的求学精神。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合作学习,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大家高兴不高兴呀?(高兴)那就请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拿出你们的热情,勇敢的说出你们的见解,好吗?(学生回答的声音大)你们的热情和勇敢我感受到了,相信今天我们的合作学习一定会成功的。(学生回答的声音小)你们的热情老师没有感受到,能不能让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和勇敢呀?师:那就让我们随着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走回到宋濂的求学时代,看看宋濂是如何求学的吧!(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教学活动活动一:识读(咬文嚼字做积累)1、学生第一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课文后停下来。师:今天我们的学生表现的特别好,不仅仅学习许多生字,而且通过交流,还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老师相信这些方法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的。好,我们一起把我们刚刚结识的字读两遍。(生齐读生字两遍)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生字,我们可以制作知识积累卡把他们积累下来,如制成知识积累卡一(正音)2、学生第二次读课文,要求读顺句子,并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学生读书并勾画)师:我看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已经画出了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了,现在我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的同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内讨论交流,疏通文句。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师:哪个小组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提问,学生解答)师:我们的小组合作很成功,把问题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的翻译,把这篇课文的大意说给同桌听。(学生互相说课文大意)师:学习文言文,积累很重要,请同学们把重要的文言知识积累下来。如知识积累卡二—重点词、知识积累卡三—重点句子、知识积累卡四—通假字、知识积累卡五—古今异义词、知识积累卡六—一词多义。老师小结:刚才大家合作解读了本文内容,可见文言文并不难学。现在让我们充满信心,再齐读一遍课文。活动二:美读(时空穿梭获信息)师: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能给人带来鲜活的生活和美景,下面就让我们美美的听朗读示范,随着课文一起回到宋濂生活的时代,去看看宋濂的生活的画面,然后以“我看到宋濂在——”说一句话。(提示:1、少年时代的生活画面;2、加冠以后的生活画面;3、从师之时的生活画面。)师:通过对宋濂生活的了解,大家说一说宋濂求学苦不苦呀?生:苦师:好,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进入我们的第三个活动。活动三:思读(只言片语说技法)思考:请试着从多个角度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求学艰难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1、特定背景2、故事情节3、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