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内容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结构】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走向极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1、.明太祖下令废除丞相,权分六部A明朝2.内阁制的建立(明成祖)3、设立司礼监,宦官参政,牵制内阁4、实行八股取士、特务统治;1、设立军机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B、清朝2、密折制度3、大兴文字狱C、清朝的边疆政策:(1)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2)中央设立管、理藩院,管理西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事务。(3)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和军事防卫给予特殊重视。(4)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时,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一)要点透视1、明太祖下令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原因:是秦朝速亡的原因;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统治(或为了强化皇权);特点:以分权方式集权于皇帝。评价: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2.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原因略),权归六部。(2)设立:明永乐帝时设立。(3)地位: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初官位较低,后地位提高。明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旨意行事。(4)影响:皇权进一步加强。司礼监太监牵制,明代政治日益黑暗。2.军机处:(1)时间:雍正年间。(2)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为军机处。(3)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4)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5)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6)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雍正还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3.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主管机构:理藩院,负责蒙古、新疆、西藏事务。(3)重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4)改土归流,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5)影响:国家疆域稳定、巩固,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二)误区警示误区1:明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内阁权势和地位的提高,不还是相当于宰相吗?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皇帝高度集权。永乐初年,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明中叶以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误区2: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位高权重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误区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应予以彻底否定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但对此不能予以全盘否定,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近代中国的版图也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专题整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就是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专制主义:一种君臣关系,中央决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