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特征一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政治上: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科学文化上: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奠定,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突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2)政治: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3)导火线: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2.进程(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a.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b.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局面。(2)“四月提纲”①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4)武装起义①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②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结果(1)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2)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4.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易错提醒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从革命任务看,它主要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2从革命结果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皇权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易错辨析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斯大林模式”(1)背景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②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③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①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③农业政策:推行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