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月是故乡明明季羡季羡林林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学法指导1、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评点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艺术手法等角度。2、倡导个性化阅读。学习目标1、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评点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假想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对话的一种方式。评点一般从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即: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艺术手法等)2、继续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进一步理解“乡土情结”。教师范评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原文评点开篇点题,开门见山,语言质朴。这一段也是对“月是故乡明”的简单解释。欣赏同学们的评点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时,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一首小诗《乡愁》在20分钟内就这样出来了。在异乡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回乡感受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只能默默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论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季老虽已功成名就,为何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庄呢?见过美妙绝伦的月亮,为何还至始不忘“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呢?请结合本专题我们已学的《乡土情结》相关语句展开回答。•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饶的土地。得意是想到它,失意是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是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情味,离故乡越远,就体会越深。作业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题目2、试着评点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