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专制皇权的强化[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内阁制与军机处”一目内容,能利用大事年表,了解明清两朝建立和更替的概况;通过前后联系、比较分析,理解明代废除丞相制与加强专制独裁统治的关系;能以史为据,说明内阁与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明清专制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通过学习“厂卫”一目内容,能对相关历史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通过影视再现和编演历史短剧,创设历史情景,认识厂卫的主要功能,理解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重点和难点]重点:内阁制、军机处。难点:理解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独裁统治强化的表现。说明:1.内阁制和军机处的设立是明清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措施,反映了这一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代特征,故为重点。2.内阁制、军机处都是当时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却都只能“依样画葫芦”,这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故为难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课文导言。阅读单元导言文字,在教师的点拨下,明白单元标题中“拓展”和“停滞”两个关键词的含义,对明清文明的特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围绕单元标题的分析,从“拓展”和“停滞”两个方面,讲述明清文明进展的基本特征。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利用单元导言,让学生把握本单元的基本线索,更好地学习课文。明清两朝的更替中国历代王朝表。教材P176。阅读“中国历代王朝表”和教材相关内容,说出明清两朝建立和更替的基本概况:明朝:1368年—1644年。清朝:1636年—1911年。结合“中国历代王朝表”和教材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明清两朝建立和更替的基本概况。作为明清历史部分的第一课,首先要了解明清两个朝代建立和更迭的基本概况,理清历史的时序线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导入教材导言。回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秦朝时设立丞相,负责管理国家大事。2.隋朝时为了分散相权,建立三省六部制。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根据导言,让学生联系过去的学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最早设立丞相的是哪个朝代?2.当相权威胁皇权时,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方法?3.从根本上废除丞相制的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在了解丞相制存废过程的同时,认识专制皇权的建立、发展直至顶峰的历史过程,自然引出本课主题。内阁制和军机处材料:朱元璋是历史上最繁忙的皇帝,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阅读材料,对照教材P139相关内容,思考回答:1.丞相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使皇帝不堪重负。2.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明成祖逐步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成为全国行政的最高部门。提供材料,提出问题:1.为什么朱元璋会忙得不可开交?2.面对这种状况,以后的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通过材料创设历史场景,表现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状况,给学生以真切的历史感受,同时学会根据材料分析前后事件的因果关系。材料:关于内阁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它“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二是认为所谓内阁大臣只是皇帝的顾问,并无实权,你赞成哪种意见?阅读教材P139第三、四段文字,展开讨论交流,可能会有学生不同意见的碰撞,教师可参与其中,进行引导。从以下方面组织学习:1.对教材史实进行梳理;2.结合教材内容,以史为据,分析论证;3.鼓励各抒己见,在争辩中形成多元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史为据,运用材料在讨论、辩论中用口头语言表达对“内阁制”的看法。雍正像。军机处内景图。教材P140。观察图片,对照教材说明,思考回答:1.清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专制皇权,在哪些方面承袭了明朝的做法,又在哪些方面作了变革?2.清雍正皇帝通过哪一项措施来加强专制皇权?3.为什么陈设简单的军机处却成为处理军国大事的核心机构?4.既然军机处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军机大臣也被视为皇帝的左右手,可为什么他们还是形容自己的工作是“依样画葫芦”?出现这样的状况说明什么?围绕清朝强化皇权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图话史,归纳为:1.清朝承袭明朝,仍不设丞相。2.清初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曾使皇权受到限制。3.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