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鼎湖山听泉学习目标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2、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3、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重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2、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基础巩固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肇庆()②泠泠()③淙淙()④一脉()⑤怅惘()⑥汩汩()⑦古刹()⑧拾级()⑨污垢()⑩繁衍()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划出并在后面改正。引我暇想顿生雀跃寻声而去盘旋曲折伸手欲缆清澈透明山鸣谷应小心翼翼炯然相异新陈代谢3.选词填空。①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A迎B扑C拂)面而来。②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A绕B趴C偎)我膝下的爱女。③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A涌B掀C推)去。④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去寺。寺院依山而造,(A藏B嵌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⑤有时,泉水在树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A潭B片C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B.原来,这是200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C.寺内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D.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资金匮乏,二是人才紧缺,三是基础设施落后。B.切实地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C.日本大坂举行的第46届乒乓赛上,我国男女健儿奋力拼搏,一举囊括全部七项冠军。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6.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B.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开头一段却首先写山中蒙蒙的细雨和雾气,这是因为雨和雾遮挡了视线,“眼不见,耳则愈灵”,突出了本文“听泉”的特点。C.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但文中却用大量的文字写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这是因为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都和佛教有关,这样写更能衬托出鼎湖山环境的清静,突出“听泉”的特点。D.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有些怅然——萌生爱意——“顿生雀跃之心”——听中悟理——美好祝愿。7.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中的格式相似,修辞手法相同。(8分)例句:我愿是一朵欢乐的浪花,为大海营造一点生机。仿写:,。二、阅读理解①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②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8.①②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9.第②段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10.“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