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说明: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教学重点: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教学难点: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教学方法:朗读、品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二:释题(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三:品析朗读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联系课文,阐明理由)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四:小结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板书)昂扬乐观凄凉伤感苦闷五:作业超市1、背诵并默写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出的百折不挠豁达乐观的精神。2.继续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3.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教学课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课文诗歌背景介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二、解题。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三、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通顺读流畅,并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五、小结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六、课外延伸白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赤壁》教案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熟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