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评委们、各位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孟宪霞,来自安阳市第五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学看地形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世界地形”的第二课时。本节将在学习了“陆地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地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以使学生初步具备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以后使用地形图奠定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等值线,学好本节也可为学习其他等值线打基础,所以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我制定了教学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等高线地形图。2、掌握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坡和缓坡的方法;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能比较不同类型地形图的优点与不足。2、通过课件能归纳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教师亲切、鼓励性的教学语言,积极成为学习的主体;2、通过对模型、课件的探究,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的奥妙和用途,树立积极探索,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识别陡坡和缓坡;2、初步应用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掌握山脊、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掌握判断陡坡和缓坡的方法。二、学情分析1、在小学《综合》课和学生的旅游生活中,学生认识过山地地形。2、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海拔、相对高度、五种陆地地形等地形知识。三、教法学法《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鼓励教师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认为教学中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因此,我采用的是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是:读图分析法、小组探究法。四、教学过程:结合教法学法,本节教学过程将从六个方面来展现: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2、层层设疑,模型解疑;3、读图识图、合作探究;4、实际应用,感受所学;5、分层设色地形图;6、及时反馈、巩固新知。(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青藏高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红河谷,勤劳善良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一天,他们发现了两个奇怪的英国人并抓住了他们。从这两个英国人身上,藏族人搜出来一些画有许多密集线条的图纸,这是什么?英国人说他们是捉蝴蝶的,图纸上画的是蝴蝶。善良的藏族人相信了他们,还和他们成了朋友。但后来,这些“蝴蝶”图却带来了可恶的英国侵略军!这些画有“蝴蝶”的图到底是什么?英国人为什么能利用它们顺利侵入我国地势险峻的青藏高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看地形图”。(二)、层层设疑、模型解疑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对比“陆地地形示意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体会地形图绘制的初步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陆地地形示意图”,思考回答:⑴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⑵你能看出各类地形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吗?⑶你认为这种地形图的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你看到”“你认为”这些亲切的鼓励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较快地以主人翁的感觉进入本节的学习中,积极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发现:无法表示地形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陆地地形示意图最大的不足。我问:哪类地形图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8页“等高线地形图”,思考回答:⑴这幅地图和37页的“陆地地形示意图”有关系吗?⑵在这幅地图上,你看到了什么?⑶你能看出某地的海拔吗?通过海拔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地形吗?这时,只要学生踊跃发言,言之有理,就需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接着,引导学生描出400米、-200米的线,启发学生:在描这些线时,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线上每一处的海拔都相等。)“那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等高线吗?”通过看图、描图,学生理解了等高线的含义,我补充等深线的含义。通过以上多个问题的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