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北京紫禁城(1)修建: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2)组成: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后来又在京城南面加筑了外城,位于外城的天坛很有特色。(3)特点:北京城以万岁山为核心,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从这里穿过,整个城市左右对称,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城中心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里面的宫殿楼阁,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千门万户,气象万千。(4)地位: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2.明长城(1)修建:万里长城自秦朝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代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3)特点:明长城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建筑奇迹。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经济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3.《本草纲目》(1)创作过程: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正式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经过27年的不懈地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2)内容特点:这部书收入药物1892种,医方11000多个。插图1160幅,内容丰富,考订详细。(3)地位称号:当时这部书虽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刊行之后却广为流传,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4.《天工开物》(1)创作过程: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2)内容特点:书中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3)地位称号: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5.《农政全书》(1)内容特点:科学家徐光启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政全书》中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2)历史地位:《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二)难点分析1.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巨著的特点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了。所以当时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总结。例如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就是对传统中药学的总结,而在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李时珍本人并没有突破性创造。另外,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是对传统农学的总结。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以下特点:继承和总结①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②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③从人的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④从部分内容看: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传入,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于世界了?明清时期,缺少了像古代四大发明那样的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仅仅出现了几本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明清时期,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日益没落、腐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地妄自尊大,他们对西方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几乎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人员进行科学研究。虽然中国当时也有一些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但大都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或少量应用性技术的继续运用。政府对科技研究的漠视,使科技再难取得进步。(2)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中国虽然在明朝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