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说出本文的观点;能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能够对他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能说出真正的美的内涵,最终以追求真正的美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方法一:创设学习情境,媒体展示两幅画像,组织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提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罗丹的著名雕塑《老娼妇》)预设,估计多数的学生都会欣赏蒙娜丽莎,老师就要提醒他们区分外貌美和丑很容易,可也片面,内在的美却容易受到忽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向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培根请教一下吧!(板书课题、作者)方法二:质疑:“美”是我们大家都期盼的、追求的,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在我们看来,“美”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美德?(学生畅所预言)。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板书课题、作者)方法三:谈美(回忆导入)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见后面的参考资料)2.师总结:大家说的都不错,有容貌的、神态的、心灵的等等。美有很多种,而且关于美的人物形象的阐述真是不胜枚数,那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对人的美又是怎样的认识。(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近作者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三、走进课文(1)整体感知发现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讨论下列问题:1、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明确:人的美。2、文章中提出了人的哪些美呢?(学生3分钟时间自己圈点,然后参与小组交流进行补充纠正)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等几种美。3、对这些美,作者有什么观点?明确:观点句:(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4)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6)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4、培根他欣赏哪一种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明确:最欣赏美德。文章中心观点是:美德最美,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板书:美德最美)5、如果教你编一“论美语录”,你会摘录哪些句子?并谈谈个人的理解。(鼓励多角度的思考)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在小组内自由交流。提示:所选句子应该表达形象,内涵丰富。如:(设可能提到的)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明确: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正所谓上帝给予我们是有限的,给了你美貌,就可能少了些智慧,给了你智慧,就可能少了些容貌,因此美貌的人常利用姿色,智慧的人常利用头脑,各尽所长而已,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拥有美貌又拥有智慧和高贵的气质。②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明确: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③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因为美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美,还包括内在精神气质,品德抽象的一面,它是不能订制规范的,不能画出来的。④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