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捕蛇者说》教学目标:1.学习2——4节2.初步理解主旨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把握2——4节大意。2.理解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1.检查课文第一节重点实词、虚词的释义。如:异:章:腊:为:岁:募:焉:2.指名朗读第一节。二、学习第2——4节第2段(一)合作翻译第二节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学生对照注释,自译。2.指名翻译,集体解疑。难点提示:“专”:独占,享有。“则”:却。“是”:这事。“嗣”:继承,接续。“数”:多次。戚”:悲哀。“其”:指捕蛇以抵租赋。“之”:①代蒋氏。②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③代以上说的这些话。学生活动预设:学生自由读、齐读,进一步理解第2节大意。(二)质疑交流,把握内容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1.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2.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第3段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一)教师范读并翻译第三节重点词语:“悲”:怜悯。“若”:你。“毒”:怨恨。“更”:更换。“则”表连接,那么。“之”:①代蒋氏。②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二)把握内容提问:第三节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讲解: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表达了作者怜悯之情,作者同情蒋氏的不幸。第4段(一)合作翻译第四节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要求:1.小组合作翻译,发现问题画下来。2.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难点提示:“戚”:悲哀。“涕”:眼泪。“生”:使动用法,使……活。“甚”:厉害。“病”:苦。“是”:这。“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往往”:常常。“曩”:往昔,从前。“室”:家。“以”:因为“虽”:即使。“时”:按时。“齿”,人的年龄。“岂”:哪里。“旦旦”:天天。“安”:怎么,哪里。“毒”:怨恨。学生活动预设:学生自由朗读,合作翻译,交流中质疑。(二)质疑交流,把握内容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第四节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明确:本段主要写蒋氏的哭诉,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2.第四节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来写苛政之毒,请找出。并说说这些对比在文中的作用。明确:对比(1)蒋氏一家与乡邻们的存亡情况: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2)两者不同的心境: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3)两者遭遇危险次数的多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4)两者死亡时间的先后: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xī)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作用:揭示蒋氏宁愿冒死捕蛇而不愿意恢复赋税的原因: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衬托:写蛇剧毒,是为了衬托捕蛇之险恶,以捕蛇之险恶衬托赋敛之苛酷,揭示了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残酷现实。3.本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明确:(1)对偶: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从正面写出了乡邻的困苦。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从侧面写出了乡邻的不安。(2)排比: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反映出苛捐杂税给乡邻们带来的灾难。学生活动预设: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指导背诵。三、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节。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完成相关练习。3.片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