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桃花源记》作为陶渊明极富代表的一篇作品,作者借虚构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在文中,作者借渔人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学习本文,要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社会理想。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课文所内涵的精神寄托。通过学习此文,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当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和文言省略句式,同时也要把握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词以及“皆”“咸”“具”“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2、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把握文章内容;2、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融入其中,充分展开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精神世界。【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学习;诵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堂环节子目标1: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堂课教学内容用时:大约2分钟效果预设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进入课堂情境。导入语:当人们处在不同环境中时,会有不同的向往……(略)听讲二、了解背景和作子目标2:了解背景和作者,便于理用时:大约4分钟通过预习以及齐者解文章内容和情感读,加深对于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了解,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在之前的预习当中,了解了作者及背景的相关资料,为了加深印象,PPT展示,记住关键信息。结合导学案,熟记作者资料和时代背景。三、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子目标3:通过诵读,感知课文用时:大约6分钟通过听读和朗读,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带动课堂氛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教师配乐背诵课文2、诵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下面我们就来看课文具体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听读课文并注意停顿,学生根据PPT展示停顿的标示,朗读课文四、整体感知思考探究子目标4:通过课堂活动,更深入的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用时:20~25分钟学生能够概括课文内容,通过活动分析桃花源令人向往的原因,理解作者虚构这样一个故事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因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活动设计:如果你就是这个渔人,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你的经历?(以此种形式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2、通过刚才同学所讲的内容,你能发现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吗?3、活动设计:如果存在桃花源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请同学为它写一段旅游的推荐语。(环境、民风、路线)4、桃花源是真的存在吗?5、作者为何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进入情境,讲述渔人经历(即课文内容);思考文章线索;为桃源写一段推荐语;思考桃源是否存在;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两方面分析作者虚构的意图。五、结束课堂子目标5:总结本课教学用时:大约3分钟理解作者在战乱的环境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但这又是不能实现的矛盾心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所在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