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有关辛弃疾的文学常识,理解本词的内容,把握本词的艺术特色。(2)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的意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化审美品位(3)深刻体会辛弃疾豪放词的风格,领悟辛弃疾的情感作者简介:(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他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铁板铜琶继东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莫随鸿雁南飞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胄起用,任浙江侂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侂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侂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思考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孙权和和刘裕刘裕??孙权其人: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孙仲谋处”是说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说英雄的业绩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刘裕其人: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作者态度及目的:“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韩侂胄急于北伐,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二人都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在京口起步。诗人通过怀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表示他对当前局势的忧虑,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赏析:孙权的英雄业绩已经不复存在。歌台舞榭: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操,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孙权的才略及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英雄业绩。雨打风吹:历史风云。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英雄业绩已经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