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专题复习第五、六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扩展到多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 , 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斯大林逝世后 , 苏联先后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 , 但都因未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而失败。苏联矛盾激化 ,1991 年底走上了解体的道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 , 其中匈牙利改革最为突出。但这些尝试也都归于失败 , 导致东欧剧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各大洲饱受殖民奴役的国家和民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斗争。亚洲的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 获得独立 , 走上了振兴之路。非洲大陆上的埃及独立后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60 年 ,非洲有 17 个国家取得独立 , 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 年的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拉丁美洲人民也为捍卫民族主权而英勇斗争。古巴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大力发展经济。巴拿马人民经过不懈抗争 ,1999 年底 ,终于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位居三洲五海之地的中东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联合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分治”以来 , 就战火不断 , 至 1973 年 , 发生了四次中东战争。错综复杂的矛盾 , 致使中东和平进程一波三折 , 至今仍动荡不安。一、关于“东欧剧变” , 可用“一、二、三”进行概括一种本质 :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个原因 : 内部原因 ( 经济困难、社会危机 ) 和外部原因 ( 西方“和平演变”、苏联放松控制 ) 。三种表现 : 政权丧失、国家分裂 ( 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 ) 、国家统一 ( 德国 )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的独立运动时间独立的国家特点第一阶段1945—19 世纪50 年代中期突尼斯、苏丹、摩洛哥、利比亚、埃及斗争中心在北非第二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60 年代32 个国家独立发展快 ,1960 年“”为 非洲独立年第三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莫桑比克、安哥拉等葡属殖民地独立第四阶段20 世纪 80—90年代津巴布韦、纳米比亚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三、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图示四、比较印度的印巴分治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巴以分治1. 相同点 :(1) 都有大国的插手和干预。(2) 都造成了分治双方的严重对立 , 导致当地局势动荡。(3) 都有一个涉及领土争端的关键问题 , 印巴分治是关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 , 巴以分治是关于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