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重难点突破】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开展大规模的 和 。之后,建立在 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的力量发展壮大。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进行 和 奠定了基础。2、指导方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时间: 年(2)任务:提出了 和 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一化三改)(3)实质:发展 和变革 同时并举3、制定和完成“一五计划”(1953—1957 年)(1)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 、手工业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优先发展 。(3)结果:1957 年超额完成。代表企业: 、 和 。(4)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开始起步。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54 年宪法:为了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1954 年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明确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因此,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4、三大改造完成(1953—1956 年)(1)内容: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先是参加 ,走集体化的道路。②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 。(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结果: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在较短时间内,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从而实现了 的深刻变革。标志着 的基本确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3)评价:①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② 存在的问题:三大改造后期,因为要求过急,发展速度过快,工作过粗,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