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四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4.轨道与速度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含义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其大小是23°26′。示意图如下所示: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三、昼夜长短及其变化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特点分析时间变化特点重要节气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1为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3为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图2中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四、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读下图,图中A平面为黄道平面,B平面为赤道平面,回答1~2题。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2.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A.黄赤交角变为25°26′B.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26′C.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D.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2个纬度答案1.B2.C阅读下表,回答3~4题。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升旗时间6:046:036:02降旗时间17:5617:5717:583.上表是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注:与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此时,昼夜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昼长夜短B.昼夜平分C.昼短夜长D.无法判断4.上表说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A.北半球,向南移B.北半球,向北移C.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北移答案3.C4.D读某日①~④四地昼弧弧度状况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6.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A.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答案5.D6.B图1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图2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图1图27.有关图1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两地有阳光直射现象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C.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D.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8.图2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7.C8.C华北平原农村地区住宅的建设有“朝阳”和“朝阴”的说法。“朝阳”是指房屋朝向东南方向。据此完成9~11题。9.该地区房屋“朝阳”的原因是()①方便日常出行②可避冬季寒冷的西北风③光照较好④可增加用地面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赤道南北两极点[温馨提示]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五、四季和五带1.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2)四季的划分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2.五带的划分(1)五带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