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8湖北武汉5月模拟)南海诸岛,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右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A.鱼类死亡分解B.植物死亡分解C.鸟类死亡分解D.珊瑚、贝壳碎屑答案1.B2.C解析第1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故A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故B项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故C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故D项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C项对;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分解后对岛屿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故A项错;植物体内含磷量较低,所以植物死亡分解对土壤中含磷的影响较小,B项错;珊瑚、贝壳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对土壤磷的含量影响较小,故D项错。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69°S,76°E附近),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上图为拉斯曼丘陵的气温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3.拉斯曼丘陵地区沙堆和沙地等风积地貌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A.风从海洋吹向陆地B.风力搬运能力微弱C.风化物被冰川侵蚀D.岩石风化物非常少4.推测可在拉斯曼丘陵上生长的植物是()A.草类B.灌木C.苔藓地衣D.针叶树木答案3.D4.C解析第3题,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69°S,76°E附近)。南极大陆大部分被冰川覆盖,岩石风化物很少,常年多大风,难以形成规模大的沙堆、沙地等风积地貌。故D项正确。第4题,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冰川边缘,气候极端寒冷,热量不足,只有夏季有少量苔藓地衣生长,草类、灌木和针叶树木都没法生长,故C项正确。(2019湖南永州一模)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并分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据此完成5~6题。5.根据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B.森林火险等级增加C.地表径流逐年增加D.基岩裸地不断增加6.科考人员实地考察发现了成片的阔叶林,它们可能是()A.桦树林B.胡杨林C.樟树林D.桑树林答案5.A6.A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在该时间段内,气温均值降低,蒸发量减少,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土壤中含水量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A项对、D项错。降水增加,气温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B项错。降水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C项错。第6题,读图可知,该地年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区,代表植被为桦树,A项对。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B项错。樟树及桑树一般分布在湿润区,C、D两项错。(2018浙江温州新力量联盟下学期期末)随着气温的下降,美国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秋天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下图是美国本土赏秋地图。据此完成7~8题。7.美国不同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了()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③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④地方性分异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8.造成图中A地区赏秋时间晚于B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低B.降水较多C.降温较慢D.植被较密答案7.B8.C解析第7题,美国不同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不同上。东部地区由北向南越来越晚,这是由纬度差异而造成的;而西部山区则随海拔发生变化,这是因山区海拔不同,水热组合差异造成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选B项。第8题,A地区赏秋时间晚于B地区是因为A地区东部、北部均有山地阻挡冷空气,且受海洋影响较大,气温较高,入秋较迟;而B地区居于内陆,地形开阔,受冷空气影响大,入秋较早,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