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师范大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2.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教案概述《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教学过程第2课时问题合作探究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参考答案: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为感遇抒怀之作,并让学生找出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主脑诗句和中心思想;解题思路,从两个人物形象入手,找出二者的共同点。此题是课后习题,侧重文本思想。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小组合作探究,以下是答题要点:(1)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2)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