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考点清单]1.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史论共识1.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2.发展3.纲领内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资政新篇》(1)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2)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3)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特别强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4.失败归纳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一个阶级:农民阶级。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五个阶段:开始:金田起义;发展:定都天京;全盛:北伐和西征;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失败:天京陷落。1二、辛亥革命1.背景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武汉三镇。整体把握辛亥革命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归纳概括三个词语概括《临时约法》的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1)主权在民即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自由平等包括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国民享有基本的权利。(3)三权分立包括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史论共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4.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1)原因(2)过程5.功绩易混易错1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封建制度包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等。简单地说,封建制度是国体,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政体。因此,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事件是辛亥革命。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风雷(1)背景: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①内容②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高潮(2)经过时间中心主力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第二阶段6月5日起上海工人(3)结果(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史论共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斗争,其“彻底性”和“不妥协性”不是指五四运动的结果,而是指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5)影响知识图解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细节点拨五四运动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其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主要表现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决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②共产国际的帮助。①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②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基准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主题一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