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1、本节是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课分三目,着重介绍了宋明时期的儒学——理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并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过程与方法: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宋明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的资料,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归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维护与互补的重要性。理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宋明理学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但它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的形成也有积极影响。(三)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难点:对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认识。二、教学手段本课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师除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方面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避免枯燥,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本节主要内容。三、教具准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教师以引言部分的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首先问学生有没有到庐山旅游过,到庐山有没有去寻访过白鹿洞书院?如果有学生去过,请他简略介绍一下他游览的感受。如果没有,老师可作如下介绍:(1)书院。原指中国古代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集贤殿书院,主要任务是校刊,收藏经籍,帮助皇帝了解经典史籍,并兼向皇帝举荐贤才和提些建议。私人书院始于唐初的张九宗书院。唐末至五代,战乱频生,学校废毁,学者多择名山胜水之地建立书院,作为研究学术和聚徒教授的场所,开创了私人大学之风。南宋书院大兴,教风活泼,学风开放,名师荟萃。原多为民办,后经朝廷干预,遂成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中心。元、明、清三代,书院仍盛,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为准备科举的场所。(2)白鹿洞书院。它是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南唐时,有人在庐山白鹿洞旧址建立学馆,旨在收授生徒以教,称“庐山国学”。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军守,重修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陆九渊及用心爱心专心1明代王阳明等人都曾来此讲学。朱熹曾亲制学规,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此举行学术报告会和陆九渊在此进行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义、利问题讲学后,更使其名声享誉海内外。(二)讲授新课:一、理学出现的背景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