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一)课本重点分析1.冷战政策背景: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表现:①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②经济:“马歇尔计划”——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③军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冷战局面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2.苏美争霸:起止: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实质: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表现:(1)五六十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远不如美国,因此美国在争霸过程中占有优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实行战略收缩。而苏联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采取积极进攻战略,1979年出兵阿富汗。(3)80年代:由于长期的争霸,导致苏联经济负担沉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战略收缩,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因为扩充军备成为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美国同意有限的缓和。认识:美国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二)课本难点分析1.美苏争霸、冷战、两级格局有何联系和区别?①美苏争霸是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②冷战是战后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战后40多年立美苏两大政英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紧张激烈的对抗。但是并没有动用大规模的武力和军事冲突。③两极格局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及其盟友,组成强有力的集团,彼此对立谁都不占绝对优势与统治地位的形势。那时的美国和苏联就是两“极”,由此形成的世界格局被称为两极格局。2.冷战政策的手段有哪些?总而言之,就是封锁与遏制,这是冷战政策的根本方式,也就是不与敌对国家进行经济、外交、军事合作,不助长敌对联盟的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封锁敌对(主要是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的敌对)联盟的可能变得强大的渠道。3.美苏争霸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启示?美苏争霸根本上来说是两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综合较量,在前阶段军事实力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往后经济实力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两国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都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长远的损害。美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和70年的滞胀,而苏联的影响则更大,由于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首先各个国家,尤其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个国家都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制订外交政策,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给予坚决抵制。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学法指导1.要点法:本课内容虽然比较多,但是中考的考点却只有一个: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2.比较法:时间特征事件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70年代美国战略收缩,苏联积极进攻1979苏联出兵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