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2.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认识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一、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1.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11→22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2.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3~10号元素LiBeBCNOFNe原子半径/pm152898277757471-―――――→逐渐减小11~18号元素NaMgAlSiPSClAr原子半径/pm18616014311711010299-变化趋势―――――→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的变化1~2+1―→03~10+1―→+5-4―→-1―→011~18+1―→+7-4―→-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注意:O、F一般无正价。二、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钠、镁与水的反应钠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粉红色反应原理2Na+2H2O===2NaOH+H2↑Mg+2H2O=====Mg(OH)2↓+H2↑结论钠、镁均能与水反应,钠比镁活泼,金属性:Na>Mg。2.Al(OH)3的制备与性质(1)实验探究:①向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②将①实验得到的沉淀分装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中加入盐酸,现象为白色沉淀逐渐溶解,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另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现象为白色沉淀逐渐溶解,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H2O。③向MgCl2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现象产生白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Mg2++2OH-===Mg(OH)2↓。(2)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且均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3.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NaOHMg(OH)2Al(OH)3分类强碱中强碱(属于弱碱)两性氢氧化物碱性强弱NaOH>Mg(OH)2>Al(OH)3结论金属性:Na>Mg>Al4.Si、P、S、Cl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SiPSCl判断依据与氢气反应高温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加热光照或点燃由难到易的顺序为Si
H2SO4>H3PO4>H2SiO3结论非金属性Si<P<S<Cl5.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故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1)实验室制Al(OH)3时一般选用氨水不选用NaOH溶液的原因是什么?(2)用什么试剂可以鉴别MgCl2与AlCl3溶液?[提示](1)Al(OH)3易溶于NaOH,不好控制NaOH的量。(2)NaOH溶液。三、元素周期律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的必然结果。微点拨:元素的性质一般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到8。()(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的最高化合价均为+1到+7。()(3)Na、Mg、Al与H2O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为由易到难。()(4)HClO、H2SO3、H3PO4、H2SiO3的酸性依次减弱。()[答案](1)×(2)×(3)√(4)×2.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C.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C[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3.原子序数为11~17号的元素,随核电荷数的递增,以下各项内容的变化是[填“增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