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题金山自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作作者者认认识识•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卒: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年六十六。•生平:1.自幼聪慧好学,父苏洵游历四方,由母程氏启蒙教读。2.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及第,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3.神宗熙宁四年,上书陈新法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请外调。仕途起伏4.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5.元丰三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6.后奉召回京,官至礼部尚书。7.晚年又因新旧党争,屡遭迁谪,远贬至惠州、儋州。林语堂《苏东坡传》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fú)蔡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艺理论上则提出文章要“行云流水”。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因批评王安石新政而受罗织罪名入狱,又严刑逼问,几至于死,出狱后更远贬外州。当他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来到某州,在此处地「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余秋雨《《文化苦旅文化苦旅》》蘇東坡黃州•赤壁赋:共有二篇,同年十月写〈后赤壁赋〉。•地点:赤壁,山名。本文「赤壁」乃今湖北黃州西北的赤鼻矶,并非历史上周瑜大破曹军之「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但苏轼主要是借「赤壁」来抒发情怀,因此不須在意其确切地点。(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阅读翻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波浪不起。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吟颂“明月”诗歌中“窈窕”这一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到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多么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遨游,不知道船将要停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我们像遗弃尘世,独立长空,飞升成为神仙。要点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为下文主客问答做铺垫;所见景所为事静、轻、明、阔饮酒诵诗所感:如仙本段情感基调: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