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内容感知《拿来主义》是鲁迅于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文章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文章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简而言之,即“拿来主义”。文章还针砭时事,批评了当时某些文人有损国格的行为。鲁迅的见解,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今天,面对开展文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接触、了解、解读、接纳,以消弭文明冲突的现实,我们研读这篇杂文,可以从中吸收到不少思想营养。基础梳理一、文学常识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2.杂文是一种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是具有文学性的评论各种社会问题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1)迅速反映现实生活;(2)短小犀利;(3)幽默、灵巧;(4)议论形象化。二、名篇名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4.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5.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二、重点语段1.“他占有,挑选”至“‘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2.“总之,我们要拿来”至“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结构图解审美鉴赏比喻贴切用词灵活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丝丝入扣,十分贴切。另外,本文用词极为灵活。有时作者把人们熟知的俗语、成语加字或减字。如在“碰钉子”中,插进几个字,成为“碰了一串钉子”;把成语“冠冕堂皇”省去“堂皇”二字,因而增添了嘲讽之意。有时又故意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如写到作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时,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吝啬”这个词就是贬词褒用;在写到他所批判的“送去主义”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一句中,“丰富”“大度”又是褒词贬用,因而亦庄亦谐,更加幽默。有时又把两个语义风格不一致的词一前一后地搭配在一起,例如“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残羹冷炙”和“奖赏”是褒贬不一、风格色彩不同的词,作者将这些词一前一后地搭配在一起,滑稽之状,跃然纸上。由于作者用词极为灵活,不拘常规,因而文句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参考答案】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剖析:这段文字中,“别的且不说”意味着“送去”的太多,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送去”。寥寥几字...